葛沽镇最早有人聚居的村庄

扫码阅读手机版

来源: 天津日报 作者: 编辑:张朦博轩 2018-07-19 08:34:23

天津北方网讯:葛沽镇坐落在天津市津南区。西汉末年,距今约2000年左右,贝壳堤边即有人生息繁衍。而最早出现的村落名为岭子西村,之后,海退陆追,岸线东移,向东逐步形成众多村落。约在宋代,该多村落融为一体,形成一个镇的规模,称为蛤沽,后因沽水北徒,蛤沽随之北迁,并更名为葛沽。

岭子西村及邓家岑

岭子西村形成于西汉末年,位置在今邓岑子以西约四华里许,因为村庄坐落在沙岭子(贝壳堤)西侧,所以取名为岭子西村。西汉前,这里是渤海西海岸线,一波波海浪无休止地冲刷着海岸,使海岸上出现年轮般的印痕。在沙堤下较高处有几户渔民,他们在海边上搬罾撒网,辛勤劳作。

后来逐渐发展,村民在庄外开垦种田,易渔为农,该村庄到东汉初期,已有百余户人家,在村子中间有一座北宋初期所建的庙宇,此庙为两进的院落,双重大殿,前殿为乌龙堂,后殿为老君堂。在村庄东南不远处有汉兵场,东汉初年,刘秀麾下大司徒邓禹,为避新莽围剿,带兵到这里开拓练兵场,操练兵马。邓禹到岭子西村便将掳带的祖宗遗骨葬埋于汉兵场以东,这就是后来的邓家大坟。

北宋时期,岭子西村的农民逐渐东迁,慢慢形成邓家岑这一村庄。邓家岑之村名亦源于邓禹(因为先有邓家大坟后有邓家岑)。

沙湾村

沙湾村起源于唐代高宗初期,位置在邓家岑以东一华里远的海湾上,是一个约有二十余户人家的渔村。村上渔民早出晚归,终年驾着渔船在海上忙碌劳作,日子过得还算富裕。出海的渔民们常常在海上遇到巡逻的舰船,每次遇到时,舰船上的士兵们都往渔船上抛衣物和食用品。

有一年,一艘舰船沉入大海(即后来的灶离庙附近),沙湾村的渔民们还帮助士兵们打捞军用品。可见当时沙湾村的渔民和海上巡逻的士兵们相处得非常融洽。

村西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贝壳沙丘,高低起伏,如山岭连绵。其上芦苇蒿草,岁岁枯荣,为村上的渔民做饭取暖提供了无穷的资源。

村旁几株小树,遮蔽着村内那一间间茅屋草舍。进村家家草篱矮墙,鱼味腥鲜。男人出海打鱼,妻子在家做活,忙碌之余,坐在屋檐下飞梭补网。屋内男娃读书,女孩织纺,村中犬吠间或鸡鸣。

随着海水东退,沙湾村的渔民,逐向东北迁移,到北宋初期,他们便都集中在铺东村。

南灶

据葛沽明代文人谭封函《舂米筛稗》中收录金代崇庆间,灶离庙惠聪道人《盐村手记》中写道:南灶在北宋末年称为盐漠洼。到金元两代,灶离庙以南人户增多,被称为盐村。

谭封函《舂米筛稗》时又说:明代初期北面有了葛沽以后,才始称这里为南灶。南宋时期,南灶的范围:东达南辛房一带,西到邓家岑附近,北至沽水,南到官港以南。当时南灶以西和以南为泻卤之地,不长庄稼,只长一些盐生植物。北宋末这里有人家时,搭的都是临时的棚铺。后来人们定居下来,才开始建房屋,房屋建在沽水以南,因为这里的居民都以制盐为业,所以铺东村的人们称这里为盐村。铺东村在沽水以北。它与盐村隔海相望。两村相对的方位为:盐村在东南,铺东村于西北。灶离庙在盐村的东南方向。随着南灶盐业的发展,盐村的居民也逐渐增多起来。沽水上有张家设立的摆渡,铺东村、盐村人交往,必须通过张家的摆度,盐村内有街市,在街市上经营买卖者,大多是铺东村的渔民。

盐村的盐民把煎成的盐,都堆放在村前和灶离庙以西,盐村内有一条南北的大巷,巷子东侧住的全是把头和灶户,巷子以西住的是盐丁、灶丁。把头和灶户的居民区内有五条胡同,分别用十个字作为这五条胡同的名称:“富贵金玉庆,常安盛满丰。”如从北到南胡同名称有:富常里、贵安里、金盛里、玉满里、庆丰里。每户的门牌后面带有甲字,如:贵安里一号门,为贵安里一甲,依次类推。此称谓一直延续到明代。

滩头沽

滩头沽位置在灶离庙以东,沽河北岸的河湾上。在未形成陆地之前,这里是一个露出水面的坨地,上面栖息着很多水鸟,因为是坨地所以这里的地形比较高。不久,有不少渔船湾泊在坨子旁,渔户们在坨子上埋锅做饭,居住晒网,后来水退形成了村庄。要论滩头沽的年代,比沽河、南灶要早,该村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四十余户,村东头土坡上有一座古庙,被称为老庙。屋顶是圆形的,远看像一只乌龟在爬坡。到元代初,这里的渔民逐渐迁到蛤沽。元代中后期,滩头沽只有十几户人家。明代初,这里已无人居住。

蛤沽

蛤沽的形成大约在宋代末期,位置在灶离庙东北方向,沽河北岸,它是一较古老的渔村。当时因沽河盛产蛤蜊,村庄又处于沽河岸边,故此取名为“蛤沽”。

元代初期,随着漕运,蛤沽这里迁来许多南方人,他们在蛤沽建宅安家,买船购网,充当了这里的渔民。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春天,蛤沽渔民出资选址,准备建一座海神庙,最后选定的位置在邓家岑以北。庙建成后,渔民们从蛤沽修了一条通往海神庙(即鱼骨庙)的大道,这条大道叫海神庙道。

不久,蛤沽渔业和商业迅速发展,到元代中期,这里已经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大镇。渔市大街上店铺林立,顾客往复如梭,招牌幌子,鲜明醒目,成为当时元代蛤沽的一条商业大街。渔市场上摊棚并列,车担相拥,竞争选购。元中期,镇内出现高、王、张、李蛤沽四大家,有王家船坞、漕运码头、高家鱼档、李家烧锅、张家船栈(一名盛宏来、一名德泰来)。小街上有许多老字号买卖,如芦家会仙园客栈、史家粮油店、闫家复生屠宰房、林家水铺、张家熟食店、李家醉仙乡烧锅和醉仙堂酒肆等。

明代洪武初年,这里的居民渐次向葛洁迁居,到清代道光年间,这里仍有十几户人家。

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

推荐新闻

我来说两句

关于北方网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律师 | 设为首页 | 关于小狼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2-23602087 | 举报邮箱:jubao@staff.enorth.cn | 举报平台

Copyright (C) 2000-2024 Enorth.com.cn,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.,LTD.All rights reserved
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津B2-20000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020509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